浙江作为南方省份,受制于环境因素,开展冰雪运动的时间并不长,但是在2024年2月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,不少浙江选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,其中就有杭州小将徐夏鹏的身影。他在速度滑冰青年组男子集体出发项目中,获得了银牌,实现了浙江在该项目上奖牌零的突破。
从一个略显叛逆的少年,成长为优秀的青年运动员,今年19岁的徐夏鹏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。他的运动生涯始于轮滑,随后跨界跨项练习滑冰,所谓“能者多劳”,徐夏鹏至今仍需兼顾两个项目,是一个不折不扣的“两栖”运动员。
全场最差道次出发,逆袭收获全国亚军
2月24日下午,位于呼和浩特海拉尔区的内蒙古冰上运动中心内,24名运动员参加十四冬速度滑冰青年组男子集体出发项目。由于决赛始发位置根据选手的1500米成绩而定,徐夏鹏戴着代表最后一位的24号头盔,出现在了最后一排最外侧的位置,这是全场最差道次。
集体出发项目要求运动员在400米的赛道上滑16圈(青年组为10圈),其间有3个途中冲刺点(青年组为2个)和最后的终点冲刺点,每个冲刺点的前三名将获得相应积分,而终点的冲刺分将起到决定性作用。对徐夏鹏来说,他只有通过层层阻碍,力争前三个冲过终点,才能收获奖牌,比赛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。
发令枪响后,徐夏鹏牢记教练赛前安排的战术,紧紧咬住身前的对手,最后两圈开始加速冲刺,超越了一个又一个对手,最终第二个冲过终点线。赛后复盘时他表示,比赛中领先的选手把速度拉得很快,只能先保存体力跟住,最后从内道找到机会冲了出去,完成了逆袭,“发挥非常不错,很开心。”
“比赛结束后,我整个人都是蒙的。”此前,徐夏鹏在这个项目的最好成绩也从未进入过前三名,首次参加如此大型的全国比赛便抢得银牌,确实属于巨大的惊喜,就连教练李晓霞都直呼“没想到”,认为弟子有点超水平发挥。
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这枚来之不易的银牌,背后是徐夏鹏无数个日夜默默训练的成果。
八年磨一剑,大赛前一晚却失眠了
“为了这次比赛准备了8年,希望能取得理想的成绩。”十四冬比赛的前一天,徐夏鹏神情自若,没有表露出过多的紧张,只是面对采访显得有些内敛。没想到,赛后他却告诉记者,当晚他失眠了。
很长时间以来,徐夏鹏都不算一个比赛型选手,常常心态上出现问题,这也是他此前成绩不温不火的原因之一。面对冬运会这样的国内最大规模赛事,紧张、兴奋在所难免,失眠也情有可原,但他坦言每次遇到大赛都会失眠,似乎已经成了心里的一道坎。
“前期状态不是特别好,压力有点大,导致赛前睡眠不太好。一直到上场之前,脑袋里都是空的。”幸运的是,这一次徐夏鹏找到了应对办法——把一切抛之脑后,放手一搏,他说:“拼就完了。”
李晓霞非常满意弟子的表现,她表示,第一名和第三名都是国家队选手,而徐夏鹏现在的单圈冲刺能力还达不到他们的水平,这次能够在夹缝中抢得银牌,除了针对性的战术奏效之外,他个人的努力更重要,由于前期跟随也需要耗费不少的体能,最后能够较好地完成冲刺,离不开对比赛节奏的适应和自身的放手一搏。“这孩子赛前压力挺大的,可以释放一下了。”
曾两度想放弃,“被骗” 挽回运动生涯
在竞技体育领域,除了极个别的天才型选手,绝大多数人的运动生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任何成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,都需要经过漫长的沉淀,才能厚积薄发。但是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,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耐得住寂寞,徐夏鹏的内心也曾挣扎过,有两次还差点选择了放弃。
2005年出生的徐夏鹏是淳安县威坪镇宅上村人,9岁之前都在威坪镇小学就读,2014年因为练习轮滑,来到杭州主城区的采荷一小上学。当时,杭州市轮滑队前往基层学校选材,在测试了耐力跑和平衡性后,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“稀里糊涂”被选上了,便离开了老家,“虽然有点舍不得,但家里还是挺支持的。”而正是因为父亲的坚持,才让徐夏鹏最终坚守了下来。
“一开始还是挺开心的,觉得很有趣。”然而,一复一日的枯燥训练,让年少的徐夏鹏出现了动摇,在六年级的时候表达了“不想练”的想法。当时,徐爸爸想了一个办法,“串通”教练“欺骗”小徐,说双方之前已经签约,如果退出训练就要赔偿前几年的训练费等各种费用,高达一百万元。就这样,被“吓到”的徐夏鹏“被迫”继续运动生涯。
第二次想放弃,是徐夏鹏从2017年转项速度滑冰后,几年时间里一直出不了太好的成绩,感到有些心灰意冷。此时,心智逐渐成熟的他,在父亲和教练的劝导和鼓励下,懂得了持之以恒的意义。最初和他同一批在轮滑队一起转项滑冰的队员有18人左右,如今还在滑冰的只剩下五六人,徐夏鹏说:“我不想留遗憾,完成自己的一个梦想。”
在十四冬上获得银牌,算是他梦想照进现实的第一步。徐夏鹏说:“这次比赛给我增添了不少信心,希望未来能进国家队。”
夏天轮滑冬天滑冰,“两栖”运动员的特殊人生
作为一名“两栖”运动员,徐夏鹏的训练周期和其他项目的运动员也有所不同。每年的4月-9月,他在杭州训练轮滑,而受制于场地因素,从9月开始到第二年的三月或四月将转移战场,前往东北地区进行冰上训练,一年到头连轴转。
由于轮滑和滑冰大部分的技术动作相似,因此“轮转冰”是南方地区冬季项目跨界选材最常见方式,但发力、过弯时的很多细节也不同,徐夏鹏花了很长时间去适应。直到现在,他每年在两个项目的转换期,依然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去调整,再正式投入训练。
今年4月,徐夏鹏从十四冬归来后经过短暂休整,参加了杭州千岛湖轮滑公开赛,报了1000米、5000米和马拉松共3个项目,成绩不算特别重要,主要通过比赛找一找状态。在家门口比赛,他的父母、奶奶等人都来了,这也是他们每年难得见到孩子的机会。
因为需要备战2月的十四冬,徐夏鹏今年过年也没有回家,这在运动生涯里并不罕见。“有几年因为都在外面训练和比赛,一年都没有回过一次家。”徐夏鹏说,小时候想家的时候还曾偷偷抹过眼泪,现在则会把对家人的思念转化成训练的动力。
今年19岁的徐夏鹏还不到弱冠之年,尽管职业生涯还有很长的路,他却已经规划好了退役后的打算,“希望能做个教练,帮助更多孩子从事体育事业。”也许,这就是薪火相传的意义。